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劳有所得,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近日,隆阳区人民法院蒲缥中心人民法庭秉持司法为民工作理念,以“如我在诉”办案意识,高效成功化解了26件涉农民工劳务合同纠纷系列案件。
案件背景
多方矛盾交织,权益亟待保障
案件中的七被告分别是保山某工程项目的发包人、中标人及分包人。农民工杨某某等26人到工地做工,由于该工程层层分包,工程完工后,因工程的发包方、总承包方、分包方以及具体施工方针对由谁支付劳务工资的问题产生分歧,因索要工资未果,26名农民工相约到法院起诉维护其合法权益。
立案后,考虑到该系列案涉及务工人员众多,劳务关系复杂,双方对支付责任主体争议较大,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当地社会稳定。为及时维护农民工的权益,蒲缥法庭迅速启动“涉民生案件绿色通道”,争取案件及时化解。
调解过程
刚柔并济,多措并举促调解
面对面沟通,倾听诉求,厘清争议焦点。开庭前期,承办法官周德深入分析案件情况,准确把握案件矛盾点、痛点,多次下沉涉案项目部,积极和案涉发包方、承包方沟通,将案件的事理、法理、情理向当事人做详细解释,提高当事人对案件调解方式处理的优势、好处,争取得到各方当事人的互相谅解支持。同时,组织各方当事人到庭,耐心倾听农民工诉求,逐一核对工资表、结算清单等证据,向被告释明拖欠劳务费的法律后果,明确各方责任,通过“零距离”对话,缓和对立情绪,为后续开展调解工作打下基础。
背对背调解,分化矛盾,寻求利益平衡点。针对被告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与各承包方、发包方沟通,释明拒付或者不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后果和执行风险,使其认清自身责任。并争取农民工的理解,劝说在付款期限上适当让步,寻找双方平衡点,缓解彼此间的对立情绪,引导双方以调解方式处理纠纷。
手握手言和,司法温情,化解干戈为玉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连续奋战近8小时,承办法官法与情“双管齐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胡某某承诺分期付清所欠劳务费共计428867元。农民工代表紧握法官的手连声道谢:“没想到一天就能解决,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胡某某也向周法官以及26位农民工的理解表示感谢:“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难题,根据我的经济能力进行偿还,缓解了很大的压力,盘活我的企业。”
法官心得
在法理情中探索最优解
群众等不起,我们慢不得!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大多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案件,在努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能更直接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达到彻底解开双方矛盾和心结的“最优解”,这便是我们法官在法治道路上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