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起长达数年的邻里矛盾纠纷积案的化解过程,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早在2005年,周某和同组村民刘某协商,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以2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刘某。口头协议的1.25亩农田转让没有写进合同。2019年,两家因建房问题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土地纠纷。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步步升级,闹得不可开交。两家人的矛盾纠纷,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当地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动该邻里矛盾纠纷积案实质化解。
调解专班组织相关部门实地查看,召开风险研判会议,会商土地权属解决方案,并聘请当地调解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参与调解。
专班还多次与双方各自聘请的律师沟通,详细了解案件办理进展情况以及双方最新诉求。同时,邀请沙道观法庭到镇里组织调解,释法明理,分析利害,促使双方理智对待。此外,专班还加强了与双方子女的沟通,通过子女做父母的工作。
“我们本着勤上门、少说教、多倾听、找症结、促解决的原则,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及时化解。”当地派出所副所长徐豫春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该所民警在参与调解该矛盾纠纷时,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既注重法律的刚性,又不失人情的温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入户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刘某将争议土地面积的一半归还给周某使用。
在明确田界后,双方签订了治安调解协议及谅解书。至此,一起历时5年之久的重大矛盾纠纷积案,得以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