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民间借款屡见不鲜,也常会因一方违约产生纠纷,这些纠纷不仅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3年6月1日,米某以结婚缺钱为由向塔某借款20000元,并出具书面欠条,约定还款期限为“结完婚的第三天”同时签字并捺印。后米某未按约定还款,经塔某多次催促米某承诺2024年11月1日前分三期还款。但米某至今仍未还款,同时电话不接,微信拉黑。塔某为了维护合法权益,向温宿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令米某支付欠款20000元。
温宿县人民法院受理该案件后,发现本案涉案金额不大,适宜调解程序,但调解法官多次联系米某无果,案件遂转入诉讼程序,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最终与米某取得联系成功送达开庭传票。开庭调查结束后在法官的努力协调下米某与塔某达成调解协议,在调解过程中米某主动提出2025年4月5日之前一次性还完这笔借款,双方握手言和。
【法官提醒】:在参与民间借贷活动时,务必要增强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至关重要。合同内容应详细涵盖借款金额、用途、利率、还款时间及方式等关键要素明确的条款能避免日后诸多不必要的纠纷,切不可仅凭口头约定,口说无凭,一旦发生争议,难以举证维权。
其次,对于利息约定要合法合规。清楚了解不同时期关于民间借 贷利率的法律规定,避免约定过高利息,超出法律保护范围的利息不受支持,最终可能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再者,注意借款交付方式及留存证据。尽量通过银行转账、电子支付等可追溯的方式交付借款,并妥善保存转账记录、聊天记录、收据等相关凭证,以便在产生纠纷时能够充分证明借款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