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芦溪县人民法院创新采取“活封设备+引导变卖+全程监督”模式,成功执结涉江西某汽车公司欠薪系列案件,为22名职工执行到位工资款82万元。
企业经营困境 引发欠薪纠纷
江西某汽车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困境,走向停产经营,拖欠22名职工三个月工资共计82万元无力支付。相关职工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并于2025年1月向芦溪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调查查明,该公司厂房内设备虽具备一定价值,但多为特种机械,涉案设备体积大、搬运成本高,且需专业买家承接。若采取常规执行措施径行拍卖,不仅评估费用高昂,且因设备受众有限可能导致流拍或贬值,进一步加剧企业损失,影响职工权益兑现效率。
因年关将至,一方面职工急需工资解决生计问题,希望法院能够快速执行到位;另一方面企业也担心设备被低价处置,彻底丧失恢复经营的可能。面对双方当事人的诉求,法院急需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灵活执行 促成三方共赢
为破解困局,芦溪法院综合研判后采取了创新的灵活措施,对设备采取“活查封”,允许企业继续保管使用,避免因查封导致设备损耗贬值,并张贴查封公告,确保设备不被擅自变卖。
法院鼓励被执行人自行寻找买家,提高变卖效率,并要求需将变卖定金及尾款直接汇入法院账户,保证资金安全。同时,为防止设备被贱卖,法院开通职工和其他债权人参与变卖过程渠道,鼓励向邀请意向买家询价,进行全程监督。
高效兑现权益 助力企业重生
通过上述措施,企业两周内成功联系到专业买家,完成合同签订和设备交付,162万元变卖款全额支付到法院账户。法院将变卖款项优先用于支付职工工资,剩余部分再清偿其他债务。
“没想到能在过年前拿到钱,法院灵活执行的方式,实现了共赢!”22名职工在春节前悉数领到工资,职工代表激动的向执行法官表示感谢。
民生案件无小事。芦溪法院以“如我在执”的司法温度,将强制力与灵活性相结合,既捍卫了劳动者的“薪”安,也为困境企业留足“造血再生”空间,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 | 芦溪法院